今天520,四处撒上狗粮爱情泛滥的互联网圈,分享令人清醒的内容。

我发现,生活中或者网络上,因为别人的喜欢而喜欢对方的人不乏少数,但喜欢上对方的原因却各有不同。

B站网友@夜航西飞lof:

“我目前喜欢的人就是。大学两年,本来一直没关注过他,一个机缘巧合和他相识。他会夸我能力强,他看出我对外貌的不自信,在我说某口红色号hold不住时,对我说"你自信点就hold住了",数不胜数……我察觉到我应该是因为他照顾我鼓励我我才喜欢他的,但是我又无法抗拒地想与他亲近。这样的感觉持续了九个月,幻想过与他在一起无数次,却又悲观的认为他最终会离我远去,我这扭曲的喜欢终会无疾而终…”

知乎网友@Frozenelves:

“会好奇,会欣喜,会激动,想知道自己有哪些闪光点吸引了别人,会自己自恋一番。但一想到交往,就想后退。”

知乎网友@潇也:

“分几个阶段,①太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好感了,不想辜负;②眼下也没有其他让你心动的人;③或许跟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会很幸福;④好了,就他了。完犊子,我好像真喜欢上他了。”

01

你的喜欢属于哪种

总结下来,因为别人的喜欢而喜欢上对方的人,无外乎以下3种类型。

1、喜欢别人喜欢自己的感觉

一小部分人,喜欢上别人,其实喜欢的不是这个人,而是喜欢别人喜欢自己的这种感觉。为了维系这种被人捧的感觉,他们会对对方的喜欢做出回应,继而让对方持续释放喜欢的信号。

2、喜欢自己的人正好和自己同频

另有一部分人,纯粹是好奇,想知道别人喜欢自己什么,而去关注对方。随着进一步了解发现,对方和自己思想同频,继而喜欢上对方。

不知道大家听过孤独的鲸的故事没。

52赫兹的鲸,也叫Alice。在其他鲸鱼眼里,Alice就像是个哑巴。它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亲属或朋友,唱歌的时候没有人听见,难过的时候也没有人理睬。原因是这只孤独鲸的频率有52赫兹,而正常鲸的频率只有15~25赫兹,它的频率一直是与众不同的。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Alice,他们一生都在寻找和自己同频的人。茫茫人海,喜欢上一个人,很可能是因为对方被自己的频率吸引,当你回过头来关注对方时发现,你们确实同频。

如果是这样,那简直太幸运了。

3、多数人的喜欢是因为需求

这类人占绝大多数。

他们太缺爱了,因为内心有需求,所以一旦有个人对自己释放了喜欢的信号,他们就会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来填补自己内心的黑洞。

他们太珍惜这种被人爱的感觉,不想要失去。而且因为无法心安理得接受别人的回赠,出于报恩心理喜欢上对方。

02

把需求当喜欢的背后

以上3种类型中,第三种最为典型,在此我们来探讨一下背后的原因。

这一切都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

珍·尼尔森博士在她的有关孩子正面教育的著作中提到,孩子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其实这两项需求来自相同的根源,就是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

小时候,如果我们的父母有充盈的爱溢出来,我们就会轻松自然地接着。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会以爱的方式对待别人,以及被别人用爱对待。

这类人不会因为别人的喜欢就去喜欢别人,他们知道对方喜欢自己的点在哪里,他们会倾向于别人对他们的喜欢是发自内心的,是很快乐的事。然后欣慰的接受,说一句谢谢,仅此而已。

但如果我们有一个抑郁或者焦虑的父母,他们给与自己的爱都不够,我们自然得不到足够的爱。甚至在父母给与他们的时候,会愧疚,觉得这太奢侈了,觉得“我欠父母的”。

这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于自保的目的,会将”被爱”的需求埋藏起来。因为如果不这样,我们就会被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无力感吞噬掉,走向毁灭了。

但当我们遇见一个人,对方对你表达喜欢,你会觉得自己得到了满足。小时候缺爱的黑洞,被对方填补了。但因为无法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份喜欢,觉得自己得回馈对方点什么,才能心安,于是只能回馈对方以喜欢。

当然在关系初期,很多人可能看不到自己喜欢对方的真实原因,觉得自己就是被TA吸引了。

直到两性关系走向亲密,对对方的美好幻想被打破,沉睡多年的需求被唤醒,自己才发现:原来喜欢上对方,只是因为对方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而这个需求正是小时候父母未能给与我们的。也有一部分人,和伴侣生活了大半辈子,可能连意识都意识不到。

武志红老师说过,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我们会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因为每个人心里都埋藏着一个梦想:重复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

所以一个人喜欢上喜欢自己的人,这一切很有可能是被潜意识操控的。

03

爱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1、亲密关系的开始,在于需求

那么,你会把因为对方满足了你的需求而喜欢上对方,当作爱吗?

心理学家克里斯多福,通过自己无数亲身经验与常年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发现,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么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如果你是位浪漫主义者,可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但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我们期待的完美的伴侣可能只会在做梦的时候出现。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需要伴侣来陪伴、照顾、支持、接受、赞赏......

有需求,是很正常的。

就像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人都有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人类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我们的一生也是为满足自我的需求而奋斗。

2、伴侣不是为满足你的需求而存在的

有需求,很正常。但你的需求需要对方一直去满足,就不正常了。

在恋爱初期,我们甘愿为对方做任何事,将自己伪装成对方的理想型,尽一切可能去满足对方。

一旦关系进一步发展,进入到幻灭阶段,埋藏的真实需求激发出来,双方都在期待对方来满足自己,一旦期望落空,愤恨就产生了:争执、冷暴力、发脾气、争吵、打架......

这也是不少人为什么宁愿幻想着自己的梦中情人也不愿恋爱,宁愿只处在恋爱的初始阶段也不愿结婚或进一步发展两性关系的原因。

毕竟爱抽象的人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而爱具体的人是如此的困难,他们冷漠、贪婪、自私......而我们并不想或者没有能力来承接他们的这些能量,无法满足对方的需求,关系就容易断裂。

但是我们要改变认知,满足你的需求不是伴侣的责任,对方不是你爱和幸福的来源。

如果你将期待投注到对方身上,期待落空,你会很失望。而且对方可以一次两次满足你,要他们一直满足你,太难了。另外就算对方能一直满足你内心的空洞,而你也不会真正感到爱。

要知道一切他人赋予你的意义都是一触即溃的。

问题的密匙就是:向内求,自己的需求自己去满足。

要知道,伴侣的作用只是帮助我们唤醒真实的自我,TA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看见亲密关系中自己的问题;TA可以是一名老师,在你探索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你启发你;TA还是一名玩伴,陪伴你走完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

总之,TA不是你的拯救者,因完全满足你的需求而存在的。

写在最后

一切关系的本质,都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就像舒婷在《致橡树》中写的那样:“我如果爱你,绝不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而是活成一棵树的姿态,不卑不亢不张扬,向下深深扎根自己,与旁边的你,共浴阳光、共担风雨。”

520,希望我们足够幸运,遇到那个喜欢自己,而恰好自己也喜欢的人。

References:

[1][Canada] Christopher Meng, intimacy: a bridge to the soul, Hunan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April 2015

[2][US] Jane Nelson, positive discipline, Jinghua publishing house, 2009-1

[3]Wu Zhihong, "why does it hurt people", Beijing United Publishing Company, November 2018

作者:KK

点击关注【解X心理】

1.《为什么爱情老是让人心动,为什么爱情让我着了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什么爱情老是让人心动,为什么爱情让我着了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1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