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知识链接]
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区别:
(1)在管理体制上,前者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后者是一个开放的地区,在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具体管辖下,在其市场上有一些特殊的政策。
②经济结构上,前者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主要看所在城市。如有必要,也可以在该地区设置外贸、金融、商业、仓储、交通和生活设施,但这主要是为该地区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服务的。
(三)在外商投资企业优惠政策方面,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后者,只有生产和技术型企业才能享受这种待遇。
4 .在减免税方面,前者在管理线进口的消费品和市场物资大部分免税或减税;后者会按照规定征收关税。另外,后者主要由国内人员和原城市内人口组成,海外人员很少
⑤就地理特征而言,后者不仅是一个相对独立、地理边界明显的土地,而且是城市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城市一般的“建成区”。
从1988年到2002年,哈尔滨、大连、黄岛、烟台、威海、闵行、福州、福清、东山、惠州、重庆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27个,中部10个,西部12个)。
当代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
第一,背景不同:近代的对外开放是在西方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开放中国市场的时候产生的。
当代对外开放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和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强而出现的
第二,基础不同:现代开放基于不平等,当代开放基于平等互利。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旧中国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是不可能讲的。
第四,性质不同:近代对外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掠夺。
当代对外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正常的经济和技术交流。
第五,结果不同:中国近代开放后成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外资,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繁荣。
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
1.国际上:
(1)国际形势在20世纪70年代有所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1)“十年动乱”的破坏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阅读以下材料: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意义重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发展起来,孤立于外部世界之外。加强国际交流,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经验、先进科技和资本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根据材料,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可避免,而且为它们创造了可能性。
第三,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在实践中,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国家都必须通过不断加强对外关系来生存和发展。从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会滞后,开放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一)建立经济特区
1.含义:经济特区是指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宜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对外经济活动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的主权国家或地区。
2.建造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并指定海南岛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是“特殊的”
特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采取的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上。
(1)特区建设主要是吸收利用外资。
(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所有制。
(3)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调节,给予外商投资优惠和便利。
4.影响
(1)特区已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国家先锋。
(2)沿海地区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的发展
1.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步伐。
2.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
(1)对外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环渤海地区相继对外开放,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由南向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
(3)意义: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对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内陆地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设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征
A.主要是引进外资、生产高科技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B.它通常聚集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其特点是知识密集;
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
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三,初步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就是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仅是经济领域,还涉及保险、邮电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对外开放。
第四,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目的:
(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主导,进一步开放沿江城市;
(2)尽快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
(3)带动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跨越。
2.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90年代初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
3.浦东发展的优势;
上海关心它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与国际交流的历史联系和经验。这些都表明上海具有快速发展的内在潜力,具备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4.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声明:高中历史(gzls11)是从网络上编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
1.《对外开放格局 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知识点总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对外开放格局 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知识点总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73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