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篇文章大约需要18分钟。你的关心和评论是对教授内参的最大支持。//
陶行知老师说:“教育是习惯的培养。”教育的根本是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好处将无穷无尽。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抓住。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村高中生普遍关心的习惯问题的调查,找出最受关注的普遍性问题,筛选高中生行为习惯自我培养教育的共性问题。从学校、家庭、社会角度对高中生行为习惯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施策略和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提出问题
(一)基本情况(略)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界普遍长期研究的问题。
1.家长、教师、社会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培养。
2.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全面加强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三)今天高中生的行为习惯令人担忧。
行为:不良的语言习惯;不良卫生习惯、不良礼仪习惯、不良交往习惯、不良学习习惯、不良文明习惯、不良道德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
(4)今天,农村高中生普遍关注如何做人、如何工作、如何学习、如何生活的行为习惯问题。
(5)今天,农村高中生的行为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学生的生活习惯正在改变。学生们的文明习惯改变了。学生的道德习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越来越差。在严重的应试教育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习习惯越来越差,学习兴趣不足,自觉性下降,刻苦精神不足,二级分化更严重。
(6)农村高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校、教师、自己、家庭和社会可能是五个方面,但主要原因仍然是内人。第一,学生本身的因素;第二,家庭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家庭教育参差不齐、留守儿童多、离婚家庭子女多、家庭不完整、教育不足、空缺等;第三,社会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第四,学校和教师的因素也很重要。
(7)农村高中生行为习惯自我教育研究的现状。第一,农村高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研究刻不容缓。第二,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不能停止。
(8)研究依据充分。
1、充分的政策基础。《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都是这项课题研究的政策依据。
2、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自我发展教育问题,中外教育专家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学习和借鉴这些理论,并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运用。叶圣陶的习惯教育理论、陶行知老师的生活教育理论、外国作家、教育家的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自我教育理论和培养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素质教育理论、人的发展理论都是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9)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研究非常重要。开展这项课题研究有助于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家长的教资观念、教师的教育方式、学校的培养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校风、优秀的学风、严谨的校风、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国际交流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清醒,高度重视,从青少年学生开始,从德育教育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进学生的健康。
二、对“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自我发展教育”的认识
(一)农村普通高中。《农村普通高中》明确了我们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第一,与城市学校不同。第二个和其他高中不同。第三,要立足于农村的经济、文化、学生、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
(二)全面理解“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内涵和外延。
1、行动的意义。行动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的生活态度和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物质条件下,在不同个人或群体、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下,生活中出现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的主动反应。学生的行为主要包括学习、运动、劳动、生活、礼仪、赠品、卫生、公德等行为。
2、习惯的意义。习惯
是指长期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如说话、行动、生活等方式,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行为动作。3、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着和自己的经历和教育程度相应的固定行为。包括生活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健康习惯、劳动习惯。高中学生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锻炼、劳动、生活、礼仪、思品、卫生、公德等行为习惯。国家和学校对高中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方面有具体的要求。
4、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们在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的行为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的,对人的一生起着积极作用的习惯。家长、学校、社会都希望学生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非一朝一夕可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持久性、全面性、情感性、后天性、稳固性、自动性、情境性、可变性的特点,对中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通过多次的反复和强化,要在学生主体身上产生强烈而深刻的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5、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包括品德习惯、学习习惯、健康习惯、劳动习惯,国家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我校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提出了五个方面50个习惯。
(三)对自我养成教育的理解。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内因,需要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一是明确自我养成教育的含义,让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是学习主体根据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评价、强化、否定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二是懂得自我养成教育的特点。
(四)对“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自我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的理解
从课题的实质来看,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育,特别是自我教育;二是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来培养;三是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四是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自我教育还存在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我们如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从家庭、社会教育的层面,如何关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自我养成教育研究的措施
(一)开展农村普通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问卷调查,掌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
(详见问卷调查报告)
(二)确立并遵循农村高中学生行为习惯自我教育的基本原则:注重实践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自我教育的原则;规范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三)采取积极有效的良好行为习惯自我养成教育措施
1、规矩约束策略。建章立制,规范约束,让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章可循。对学生实施规范约束,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具体做法:一是明理;二是激情;三是促行。近年来,学校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和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定了校训、校纪、校规,明确了高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以此来规范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制度、规范、条例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自我教育之目的。
2、体验、锻炼策略。实践锻炼,亲身体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实际演练;二是实践锻炼;三是情感体验。
3、榜样示范策略。典型引路,榜样示范,以榜样的力量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典型引路、榜样示范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模仿典型和榜样。一方面要大量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二是教师的示范作用。从师生身边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典型引路,让榜样示范。一是语言引导;二是行为示范。
4、学科渗透策略。开发课程资源,注意学科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一是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二是开设“净化校园”劳动教育课,直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5、班级管理策略。班级是高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要场所,在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班级建设,实施班级管理,充分发挥班集体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做法:(1)建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班级常规;(2)建立班级组织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自我管理;(3)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
6、自我教育策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靠自己,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自己教育自己,最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发挥积极的自我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2)加强自我教育,指导自我反省,实现不良行为的有效矫正。(3)落实自我养成教育的四个环节,提高自我教育的认识、明确自我教育的要求、督促自己自我践行、坚持自我教育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4)实施自我教育策略,促进自我发展。①自我认识。②自我要求。③自我践行。做到:一要自我监督;二要自我控制;三是自我调节。④自我评价获得新的动力、重新认识自己。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只是一般性的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其核心内涵应该是: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意识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调控自己的情绪,制定自我计划,加强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受益,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达到自我修炼的目的。
7、活动促进策略。系统规划,活动促进,全面落实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了学生的养成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读书月活动、清明祭孔活动、成人宣誓活动、升旗活动、演讲活动、书画比赛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等,引导和组织学生读书学习,吸收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精华,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掌握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利用这种能力去发展自己,贡献社会。
8、心理维护策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自我养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学生良好为习惯的养成往往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所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密切配合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并让学生学会保持良好的情绪,克服胆怯、孤僻封闭等心理障碍。班主任、学科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9、家庭教育策略。加强家庭教育,培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沃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密切结合。要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是主渠道,家庭也是很重要的阵地。学校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有教育子女的义务。学校必须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配合,重视并指导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家长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农村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对策: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二是培养有规律生活的习惯;三是培养健康的心理习惯;四是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习惯和能力;五是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六是注重家长自身的教育影响——家长要注意言教身教,家长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创设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七是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
10、分别教育策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中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行为习惯要求,因材施教,分别要求,分级教育。循序渐进,规范行为,强化训练。
11、主渠道教育策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德育工作首要地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认真研究新时期下德育教育的新特点、新方法,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加强针对高中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一是构建立体化的德育教育网络体系,全面实施德育教育;二是构建德育活动课程,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渠道。如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培育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安全、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五个一成长工程”活动,奠定学生成长的基础。发现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确立一条激励向上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体育项目,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爱好,拥有一个服务社会的社区岗位。五是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养成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建立班级民主议事组织、实行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定期竞选制、建立“学生会”,使学生管理向自主管理迈进。
12、细微处渗透策略。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习惯的养成要从细节入手。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细微处渗透对学生良好的处事行为习惯的培养;在细微处渗透对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培养;在细微处渗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细微处渗透对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培养;在细微处渗透对学生良好的与人交往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教育使学生在细微处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3、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好各门功课,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既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期望,也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任务。近年来,学科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已基本养成了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认真预习的习惯;二是专心听课的习惯;三是及时复习的习惯;四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五是练后反思的习惯;六是积极应考的习惯;七是阅读自学的习惯;八是观察的习惯;九是切磋琢磨的习惯;十是总结归纳的习惯。
14、安全法制教育策略。重视安全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确保学生的做人处事生活的安全。安全问题、违纪问题说到底还是个行为习惯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15、表扬激励策略。表扬激励,树立自信,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已经趋于成熟的农村高中学生,他们也希望得到鼓励和表扬。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学校、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无论是来自老师和学校的,还是来自学生自己和家长的,更重要的是来自学校的和家长的,通过表扬与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6、合作教育策略。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既要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同时也要紧密结合他人的教育,群策群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是培养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以“善待他人为本”;二是积极解剖自己,充分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的自省习惯。 如果说自知是明白自己,自尊是提高自己, 反省则是充实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帮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7、环境促进策略。环境熏陶,氛围感染,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实施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中,一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干净整洁的校园,修剪整齐的花木,窗明几净的教室,醒目的名人格言,走道和楼梯间的文明提示语等,这些对规范学生言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起到无言的教化作用。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的树立,这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
18、实施全员全程教育策略。实施全程教育、全员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全程教育。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一以贯之的平时教育,决不能一时轰一时松,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决不是一时一段。二是全员教育。从教育者来看,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也是学科教师的事,更是全体学校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事,要做到全员教育。从受教育者来看,不仅是对有问题的学生的教育,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也要对没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做到防范于未然。
19、行为矫正策略。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了偏差,就得进行矫正,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要根据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针对不同的年级段,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纠偏矫正措施。
在四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工作和研究措施,有效的加强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四、取得的研究成效
学校课题组对课题研究进行了综合检测与评定,认为:在学校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历时四年多,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研究过程扎实真实,研究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试验方案比较科学,研究目标明确,设计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效果明显,所提供的评审鉴定材料完备。该课题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选题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现实性;研究措施操作性强,操作性成果较丰富;研究过程真实,资料翔实。填补了行为习惯教育研究的许多空白。
(一)研究效果:
1、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应。
一是剑阁中学高、初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已基本养成。2011年4月,学校对四年多来学生行为习惯自我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情况开展了一个案例正文活动,了解学生三年前和三年后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情况,从学生的情况反映说明:剑阁中学高、初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已基本养成,学生的变化很大。
二是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得到进一步好转。校风浓,教风严,学风正。学校的校风、学风的好坏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精神面貌,那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农村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自我教育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不仅对学生的教育很大,对教师的教育也很大。教师爱岗敬业了,责任性增强了,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普遍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培养,能主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的效果良好。
三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人为本,以育人为宗旨,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学生习惯、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把学校工作的落脚点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上,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入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这几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得到了上级组织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产生了很好的育人和社会效益。
四是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一是教师的教育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教师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总结和构建了众多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提升。二是教育科研的意识增强了,研究学生教育的人增多了,近三年,仅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论文就有260多篇;三是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取得了扎实的研究成果:
(1)摸清了当代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特征、成因,并形成了调查报告;
(2)取得了丰富的认识成果:形成了关于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如:对行为、习惯、行为习惯、自我养成教育的含义的全面理解,对行为习惯的特性的正确理解,对自我教育的内容和步骤的认识和理解。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现实的充分认识。
(3)探索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若干策略和方法:在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课题组总结和探索出了可供操作的19种学生行为习惯自我教育策略,如:规矩约束策略、体验锻炼策略、榜样示范策略、学科渗透策略、班级管理策略、自我教育策略、活动促进策略、心理维护策略、家庭教育策略、分别教育策略、主渠道教育策略、细微处渗透策略、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安全法制教育策略、表扬激励策略、环境促进策略、行为矫正策略、全员全程教育策略、合作教育策略。这些策略可操作性强,便于实践运用,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有很好的效果,填补了行为习惯教育的研究空白。
(4)确立了农村高中学生行为习惯自我教育的七条基本原则:注重实践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自我教育的原则;规范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坚持这些教育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研究成果
1、“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行为习惯自我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2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行为习惯自我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3、“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行为习惯自我教育研究”调查报告;
4、课题研究过程论文集四卷《剑阁中学德育教育资料汇编》;
5、“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行为习惯自我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三)研究结论:
当代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思维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行为习惯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面对教育的问题与现实,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在高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面,要重点把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措施和策略,坚持科学的教育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掌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策略,提高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效果。愿我们共同努力,实施有效策略,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进行到底,让学生在教育中,在自我教育中,在实践反思中,在参与体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贝荣远.养成教育之我见:广西教育,2008年,第11期;
[2]林格.怎样培养习惯。第一版,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3]方明.陶行知名篇精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4]孙云晓,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出版社.2004.1;
来源∣剑阁中学课题组
编审∣教研内参
声明∣本文章内容为教研内参提供的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1.《【个性与规则作文高中】研究报告农村普通高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我教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个性与规则作文高中】研究报告农村普通高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我教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1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