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有一个学生叫陈嚣,深受荀子礼义之道思想的影响,在战国和大秦时代自然不被当权者所重。到了汉朝,儒学再兴,他在古稀之年,经刘向和杨雄等人推荐,官至太中大夫,汉成帝以师礼待他。

《三国志》记载:“太中大夫山阴陈嚣,渔则化盗,居则让邻,感侵退藩,遂成义里,摄养车妪,行足厉俗,自扬子云等上书荐之,粲然传世。”

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河网密布。有一次,陈嚣不经意间发现有人在偷他捕上来的鱼,他没有大声呵斥,而是连忙猫下身,把自己藏在了河边的草丛里,深怕惊动了偷鱼人。

他的邻居为了多占土地,晚上悄悄地把两家间的篱笆往外移了一些。陈嚣发现了,没有伸张,他也悄悄地移动了篱笆,不过他是往里移。

偷鱼人和邻居都被陈嚣的高义所感动,乡间风气从而更加和睦友善,当地的太守风闻此事,就把陈嚣所在的村改名为“义里”。好事如我,专门问了度娘,如今称义里村的仍然不少,绍兴义里却湮没了。

大概是在上课的时候吧,陈嚣忍不住就问荀子:“老师总说仁义是用兵的根本,但是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而用兵是为了争夺,那么,为什么还要用兵呢?

估计那时,陈嚣年纪尚轻,荀子就训道,这,你小子就不懂了!正因为仁者爱人,所以就憎恶害人的人;正因为义者循理,所以就痛恨作乱的人。用兵就是要铲除暴乱,消除危害,你怎么说是争夺呢?

仁者之师就像及时雨,没有人不欢迎的。帝尧讨伐驩兜,帝舜讨伐三苗,大禹讨伐共工,商汤王讨伐桀夏,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商纣,都是以仁义之兵兴征伐,被征伐国家的百姓无不翘首以盼。

荀子说得一点不错。国军来了,百姓都躲到山里去了,但八路军一来,男女老少敲锣打鼓夹道欢迎,送水送粮毫不吝啬,可八路军偏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荀子接着说,仁义之师出兵征伐,往往兵不血刃,远近国家就都来臣服归顺了,王者伟大的德行就是这样惠及四面八方。

《诗经》说:“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淑人君子坚守仁义始终如一,不怀私心,因此天下四方都归化正直了。

荀子的另一个学生李斯觉得老师说的与现实没法吻合,他对荀子说:“自秦孝公开始四代君王在军事斗争中都硕果累累,秦国的军事实力是天下最强大的,威震诸侯。我看,他们并没有推行仁义之道,无非是根据实际情况,怎么方便,怎么合适,就怎么来罢了。”

荀子对李斯说:“你错了!你所说的方便,其实是不方便,我所说的仁义才是最大的方便。仁义之道就是修明政治,政治清明,百姓就把君主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喜欢,为了君主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将领带兵打仗是具体的细枝末节了,关键还在君主。

秦国四世战果累累,但是还是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天下诸侯联合起来倾轧它,因为他们没有遵循用兵的根本纲领,所以他们的军队只能是濒临灭亡之国的军队。

荀子告诉李斯,鸣条之战,夏桀大败,主力尽失,他率领残兵败将一路向东逃窜,商汤伊尹一路追逐东进;周武王率数万精兵讨伐商纣,某个甲子日的早晨,牧野之战爆发,商军有数十万之众,却纷纷倒戈,商纣王逃离战场,自焚而死。

商汤战胜夏桀,武王灭亡商纣,难道是发生在鸣条之战和牧野之战的那个时刻吗?不!是因为商汤周武在大战之前一直修明政治,他们的军队是仁义之师。你小子现在舍本逐末,这也正是当下天下大乱的原因。

荀子在秦国最强大的时候就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和预言,可惜李斯没有听进去。后来李斯还是投奔了秦国。

厕所里觅食的老鼠总是左顾右盼、担惊受怕,而粮仓里的老鼠终日悠哉游哉,儿女成群。李斯由此感慨,人生的际遇,平台太重要了。

他选择了秦国这个大舞台,大伸拳脚,果然春风得意,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宰相。可惜,李斯做人没有格局,没有境界,鼠目寸光,到头来竟然死在阉人赵高的刀下,这时候,他才明白,和儿子一起,牵条黄狗,随便在马路上闲逛,已经是奢望了。

李斯没有领会荀子礼义之道的教诲,醉心机谋权变,即使高居宰相之位,还不是家毁人亡?秦国一统六国,还不是顷刻间灰飞烟灭?

礼义,是君子自律和明辨是非的最高准则,是国家强大稳固的根本,是建立国威的大道,是成就功名的要领,诸侯王公以礼治国则王天下,不以礼治国则社稷陨落。

遵循礼义之道才能成功,不遵循礼义之道必然失败。精良的军事装备不足以战胜敌人,高大的城墙、深挖的护城河不足以守城不失,严厉的政令、琐碎完备的刑罚繁不足以立威。

楚国人用鲨鱼皮、犀牛皮做成铠甲,坚硬得像金属、石头一样;宛地出产的名剑和铁矛,其杀伤力就像黄蜂和蝎子的毒刺一样;士兵行动轻快敏捷,快速突进就像暴风一样;但是兵败垂沙,大将唐蔑阵亡;庄蹻起兵造反,楚国四分五裂。

这难道是因为没有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吗?这是因为他们不以礼义之道统治国家啊!

楚国以汝水、颍水作为天险,以长江、汉水作为护城河,以邓地的山林作为屏障,以方城山作为城墙把自己保护起来,但是秦军一到,鄢、郢就被攻破了,摧枯拉朽一般。

这难道是因为楚国没有坚固的要塞和天然险阻吗?这是因为他们不以礼义之道统治国家啊!

商纣王将比干剖腹挖心,囚禁箕子,设置炮烙之刑,肆无忌惮地杀人,臣下心惊胆战,唯命是从,因为虽然今天站在朝堂之上,明天也许就看不到初升的太阳了。但是,周朝的军队一到,商纣王的命令就贯彻不下去了,百姓就不服从他的役使了。

这难道是因为政令不严苛、刑罚不够繁多吗?这是因为他们不以礼义之道统治国家啊!

古代先王统治下的国家,武器不过戈矛弓矢而已,没有城郭,不用深挖护城河,没有坚固的要塞,不施展机谋伪诈,然而国家泰然稳固,他们如何做到的呢?

彰显礼义之道,依据名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根据天时驱使百姓,真诚地爱护百姓。君王号令一出,下面的响应如影随形、如响回声。有不遵从命令的,再用刑罚处置。只要引用刑罚条款处置一个人,全天下就都臣服了。

刑罚用得很少而威信流于四方,没有其他特别的原因,遵循礼义之道罢了。

尧帝治理天下,只杀了一个人,被刑罚处置的也只有两人,但是天下太平。

所以,古书上说:“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权势至高无上,却不发威;制定了刑罚制度,却不需要运用。

#军事#

1.《乐德乐文史漫话 荀子的学生问,既然讲仁义,为什么还要用兵?看荀子怎么回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乐德乐文史漫话 荀子的学生问,既然讲仁义,为什么还要用兵?看荀子怎么回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