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苏轼
转眼至嘉祐四年(1059)秋,苏氏兄弟服丧期满,在与父亲苏洵商议后,父子三人决定举家搬迁至京城。此次离家远游,苏氏兄弟已不同于当年寂寂无闻的小青年,得到这么多朝中大员青睐的他们前途不可限量。一路上,苏轼观赏沿途无限风光,写下《初发嘉州》《培州得山胡》《江山看山》等经典诗文,直言“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踌躇满志,欲在政坛上成就一番事业。嘉祐五年(1060)二月,父子三人抵京,朝廷任命苏轼为河南府福昌县(今河南宜阳县西)主簿,苏辙也被任命为河南渑池县主簿,这两个职位都是办理文书等杂务的九品芝麻官,显然不是苏氏兄弟志向所在。
巧就巧在,苏氏兄弟已经得知明年朝廷将举行制科考试,这制科考试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但又与进士科不同,进士科考试定期举行,而制科考试是由皇帝下诏临时设置的“制举无常科”的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各类特殊人才。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之机会。苏氏兄弟二人决定辞不赴任,抓住机遇,专心备考,争取在明年制科考试一举夺魁。
但此次到汴京有些不走运,不幸之事接踵而至。这一年京师发生大瘟疫,苏洵的老朋友、那位盛赞苏氏兄弟是雏凤凰的梅尧臣也不幸染病而亡。很可能是受这次大瘟疫的影响,苏氏兄弟从京城家中搬出,移居怀远驿中,在那里专心读书。那段漫长的岁月里,兄弟两人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某个夜晚,风雨忽至,苏氏兄弟正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有感而发,想到他日兄弟二人各奔前程,以后恐怕聚少离多,而今时今日对床听雨之景实在弥足珍贵,不禁有些伤感。这个雨夜,兄弟二人约定,待到功成之日,兄弟二人双双退隐,同归故乡。到那时,一同纵情于山水之间,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此后多年,苏轼一直对此约念念不忘,无数次在诗篇中忆此旧梦。只可惜一入宦门深似海,几经浮沉寿已尽,苏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一梦。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苏轼、苏辙兄弟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嘉祐六年(1061)七月的应试之期。所谓制科考试,乃沿革隋唐之贡举制度。所谓“设进士科以得常才,又设制科以待非常的人杰。士人出身进士,固已受人敬重,而制科得隽者,则更被人矜贵,莫不以国之大器待之”。简单地说,制式科是进士科的升级版,其难度系数也比进士科更高,用苏轼自己的话说,制科特考之难,“特于万人之中,求其百全之美,又有不可测知之论,以观其默识之能;无所不问之策,以效其博通之实。”也就是没有大纲,没有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问的超级考试。
按照程序,应考制科有三大关:其一是缴进辞业;其二是秘阁六论;其三是御试策问。具体步骤为考生先由大臣推荐,而后考生向两制(即掌内制、外制的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呈送平时所作策、论五十首(策、论各25篇),两制选取词理俱优者择日参加阁试。阁试则是所谓“秘阁六论”,据说也是难度最大的一关。通过者最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御试。御试通过后最终会有一个等级凭证,共分五等,但一、二等皆为虚设,开国以来无人获得,三等为实质上的最高等级,四等以上算合格,五等为不合格。
1.《一剪宋朝的时光读后感看这里!宋代这种“没有大纲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问的超级考试”有多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剪宋朝的时光读后感看这里!宋代这种“没有大纲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问的超级考试”有多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2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