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晚,上海下起瓢泼大雨,集结令响起,徐汇消防支队副组长应移和队员们连夜起床,卷起帐篷,整理睡袋、睡袋、水和干粮,近2000套水域救援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准备了10天的物资后,已经是第二天凌晨3点多了。
两辆装备车,一辆指挥车,一辆运兵车,总共四辆车装车完毕。7月3日上午,他们到达靠近江苏省的嘉定戬浜消防救援站,随时听候调遣,奔赴外省市灾情严重点完成抗洪抢险任务。
防汛抗洪,上海消防总队早已组建了一支超过200人的抗洪抢险队伍。
阮宜栋(左一) 在嘉定区水域进行水面训练。 受访者供图
配备搜救机器人
阮宜栋所在的徐汇支队,去嘉定戬浜消防站的有40人,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
抵达集结消防站点后,阮宜栋和队员们每天都要围绕水面舟艇驾驶、救生圈救人、撑杆救人、河面上架救援绳等进行训练。训练计划由消防总队制定,科目设置针对突发抗洪抢险救援,其中有内涝、急流、泄洪,有针对性地对被困群众进行转移或救助。
严格训练的另一方面,食宿环境很艰苦。在常规状态下,嘉定区戬浜消防救援站最多只能容纳50人左右食宿,现在200多名消防队员需要自行搭行军床,吃饭则要分批吃,一次最多40人同时吃饭。
潜水救援 受访者供图
除了训练有素,消防队员们还有许多高科技设备。
比如,他们有搜救机器人。搜救机器人分水上和水下,水面机器人形状酷似冲浪滑板、漂浮板,救援人员可以遥控操控距离,遥控范围在100米到150米左右,适用于救援人员在河面过不去的情况。阮宜栋介绍,当消防员无法抵达被困人员处,可以把水面机器人开到被困人员身边,被困人员直接趴在水面机器人上。
水下机器人则可以进行水下侦检探测,机器人身上有探照灯和感应探头。阮宜栋说,水下机器人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用最方便,可以利用水下三维探测,对整个水下地面进行扫描、录像、拍摄,把水下情况扫描到指挥部的终端。
同时,水下机器人可以和救援人员配合完成救援。在开放水域,阮宜栋和队友可以潜到30米到60米,正常潜两个小时左右,对他们来说,30米是一个有效的作业深度,一旦超过30米,挑战就会加大。而水下机器人可以下潜到水下200米的深度。
除了机器人能够拍摄外,救援人员也兼具“记录”功能。最让阮宜栋自豪的装置,要数徐汇支队2020年刚开发出来的一款创新智能头盔。
这个头盔兼具安全性和红外夜视、防水功能于一身,头盔前方装上摄像头,阮宜栋和队友可以把现场救援情况以第一视角实时传输,让指挥部能第一时间收集到前方信息,以便传达精准指令,“这次集结后,如果要去抗洪救援,我们会带上它。”阮宜栋说。
实战中,阮宜栋和队友都会把电台带在身上,电台可以双向对话,像耳麦一样塞在耳朵里。电台防水,在水里面也可以接听、讲话。如果没办法直接跟作业救援人员交流,阮宜栋会用电台下达指挥命令。
之所以电台在水里也能接听和讲话,是因为他们在水下会戴着把整个脸全部罩进去的面罩。面罩防撞击、防硬物,但水潜的越深,通讯干扰就越大。
徐汇支队2020年开发的头盔 受访者供图
一年前就成立特别行动队
早在2019年5月,徐汇支队成立了一支特别行动队,具备海陆空一体化的水域救援能力和跨区域抗洪救灾能力。
特别行动队的13名成员,均在本次的救援队伍之列。特别行动队涵盖四大功能,分别是水域救援、地震救援、高空绳索救援、空勤救援。空勤救援可使用直升机对人员进行救助、快速高效运送物资等。
救援直升机 受访者供图
救援直升机 上海徐汇消防供图
阮宜栋回忆,2019年7月,他带领特别行动队队员去桂林参与抗洪抢险训练,遇到山洪暴发。抵达桂林后,送他们去培训的车,返程走到一半,被困在半路。
在桂林培训他们的教官认为,开展培训有一定风险。阮宜栋经过判断,认为要给队友一次训练的机会。
考核开始,“落水被困人员”虽然是教官上阵,但学员提前并不知道被困人员位置。阮宜栋接到报警说明了被困人员的点位,阮宜栋就带着队员沿着点位的方向,向河流下游排摸。
搜救过程非常危险,桂林河道两边多悬崖峭壁,随时会遇到泥石流坍塌。阮宜栋把队员分成几组,搜寻了十几公里,花了将近三个小时。最后,他们在一个桥下面,找到了教官。
“真正的急流洪涝灾害没有我们想象的容易,不可能几分钟就救援出来。”阮宜栋说。经过锤炼后,如今这个特别行动队又在嘉定戬浜消防救援站集结待命。
1.《专业打腿浮板什么形状好?我来告诉你答案集结待命,上海消防抗洪抢险队每天苦训配备机器人智能头盔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专业打腿浮板什么形状好?我来告诉你答案集结待命,上海消防抗洪抢险队每天苦训配备机器人智能头盔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070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