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东京奥运会女子100米蝶泳决赛中,中国选手张宇飞获得银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游泳比赛中的第一枚奖牌。
Photo by Baidu
你知道吗?游泳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往往源于个人技术的突破。而游泳运动整体水平的提升,则始于标准对新技术的规范。
快速发展的标准支撑
游泳竞技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就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彼时,游泳比赛规则尚未健全,对泳姿也没有统一要求,决定胜负的唯一标准就是速度。运动员千奇百怪的泳姿,严重影响了竞技比赛的公平性。
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 l Unknown autho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此后,游泳运动开始针对不同泳姿出台相应的约束标准,并逐步细化。从第16届奥运会开始,自由泳、蛙泳、蝶泳、仰泳四种泳姿成为游泳比赛的正式项目,游泳竞技自此迈入“标准化”的发展快车道,成为奥运会上设置奖牌数量仅次于田径的项目。
技术与标准互相促进
游泳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往往源于个人技术的突破。而游泳运动整体水平的提升,则始于标准对新技术的规范。
以蛙泳为例,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泳姿标准变革。
20世纪50年代初,运动员为了提高泳速,曾采用潜水蛙泳以减少水对人体的阻力。1956年第16届奥运会,日本运动员古川胜就采用这一技术获得200米冠军。当时的国际泳联认为,过度潜水会危害运动员安全并影响比赛观赏性,宣布此后禁止“潜水蛙泳”。
古川胜在1955年的比赛中,游100米时他全程才吸气5次l 文字来源《游泳大辞典》,视频来自swimdodo
潜水蛙泳动作分解l《游泳大辞典》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7年—1960年间,我国运动员戚烈云、穆祥雄及莫国雄利用自己腿部有利条件,创造了“高航”“半高航”和“平航”式技术,先后五次打破世界纪录。
《游泳大辞典》人民体育出版社
戚烈云在1957年男子蛙泳100米比赛中使用高航式l 凤凰网《亚运•广州》
1987年2月,国际游联再次修订规则:“允许头部有下潜动作,但每次配合后必须露出水面”。这种姿势可使身体尽量保持直线,最大限度减小阻力,让竞技成绩大幅提高接近2米/秒。至今,蛙泳仍然沿用了这种标准姿势。
credit:《游泳大辞典》人民体育出版社
标准化的科学训练
长期以来,身高臂长是游泳运动员选材的第一标准。随着理念革新和技术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体能训练和技巧提升。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了很多优秀游泳运动员,这与标准化的科学训练理念密不可分。
传统观念认为,游泳需要大密度、超强度的水中训练来激发运动员原始的“洪荒之力”,而新的理念则更加侧重有氧耐力和技巧训练,通过长跑提高耐力、健身提高爆发力,相比机械式水中训练更符合人的肌肉记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游泳项目发展,到游泳技术突破,再到游泳训练理念,标准化的专业支撑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兼顾技术、安全和观赏性的基础上,帮助游泳项目形成了成熟的运动体系,走向竞技发展的巅峰。
1.《为什么不准蛙泳蝶泳?终于找到答案了奥运比赛的泳姿进化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什么不准蛙泳蝶泳?终于找到答案了奥运比赛的泳姿进化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106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