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国情国力杂志
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呈现出深入人心的创新理念、创新范围不断扩大、开放创新不断深化等新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的要素供给体系跟不上创新发展的要求,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面临很大困难,还有许多制度约束和约束。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向纵深发展,需要制定精准的政策,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不断拓展创新领域,应用现代技术促进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创新国际化,形成有利于共享创新成果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创新驱动;新的发展观;制度创新
中国图书馆分类编号:F407文件识别码:A
当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深入人心,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各方面深入融合。创新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新路径、新时尚。
发展状况
1.创新理念深入人心,产业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各地区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创新的主体是有活力和生成性的,创新动力强。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在深化“分拨服”改革、放松科研人员、提高创新激励等政策上打下了良好的结合,激发了创新主体的活力。西南交通大学于2016年率先探索我国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实现职务发明人享有职务科技成果70%的所有权,极大地增强了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已有164项职务发明被拆分确认。二是新技术快速突破,涌现出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安徽省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领导下,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已经研制成功。世界首个量子保密通信网“京沪干线”合肥至上海段率先开通,全球最薄0.15 mm信息显示触摸玻璃量产。三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旧动能加速。贵州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高水平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吸引高通、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国内外大数据龙头企业入驻发展,催生“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健康管理”、数字金融、智能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湖北、湖南等地大力推进“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化。
2.创新范围不断扩大,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
创新政策支持范围从高技术领域扩大到整个实体经济,三大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各地注重传统动能的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融合发展,振兴传统动能。贵州省大力推进“万家企业转型”工程,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比如航天技术产品一次检验合格率从92%提高到99.8%,产品制造周期从28天缩短到15天。二是技术要素深度融合。技术要素紧密相连,广泛渗透到实体经济中。很多智能化、个性化的需求都来源于传统产业链。一些中小企业依靠技术优势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赢得新的发展空。例如,成都一中无线、童嘉优博等企业依托本地手机产业链,分别开发无线充电和立体透视技术。
3.绿色发展进一步推进,绿色动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全国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转型,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的“绿色动能”。第一,加强政策支持。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布了《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打造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实施方案》,重点推进绿色家园建设、绿色产业培育等重大项目。贵州省进行了资源变资产、资本变股份、农民变股东的“三改”,让更多的“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第二,理念和技术的融合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地处长江经济带的安徽、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技术,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引导产业向清洁、节能、安全方向发展。三是创新绿色发展模式。重庆市璧山区利用生态资源,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和设计,在城区内分布大量绿地和亲水区,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产型城市融合,通过城市绿化和美化吸引高端产业转移,将璧山从“中国鞋都”打造成科技新城。璧山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4.开放创新深入推进,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产能和创新国际合作,推动各地开放式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安徽省坚持“选商选资”与“招贤纳士”并重,重点引进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产业,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和中德合作产业园建设。同时,紧跟国家战略规划项目,推动优势产能和装备走出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发力的骨干企业。四川注重依托综合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通过改革创新聚集开放发展新动能。2017年,英特尔“马”、BOE柔性面板和富士康笔记本电脑项目产能迅速释放。
5.共享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使更多的人和团体受益
第一,创新让更多群体受益。创新驱动的发展正在从少数人的参与和受益扩大到大众创新和普遍受益,包括创新者、生产者和各类消费者可以分享创新和发展的成果。在创新者方面,安徽、四川、广东等地开展了综合创新改革实验,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创新收入分配等方面对科研人员大有裨益,让更多的创新者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收入。在消费端,各种贴近消费者的创新如单车共享、移动支付、网购等层出不穷,让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便捷,创新发展的效益更加广阔。第二,大中小企业可以获得空共享增长。在新的发展理念下,许多大企业加速成长为“巨无霸”,同时,一大批创新创业的“小巨人”企业也加速成长。比如成都吉米科技专门生产替代电视的智能投影仪。产品虽小,但占全球份额50%以上;优图科技专注于小型化医疗器械的研发,已推出国内首款手持式超声设备,有效解决医疗器械下乡问题。第三,创新服务惠及更多群体。湖南省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改革措施,推动科技创新从R&D项目管理的“小局”向创新服务的“大局”转变,服务对象从传统的科研“小众”向创新创业的“大众”转变,资源配置重点从基于单个项目的“小投入”向基于系统布局的“大投入”转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通过“三个转变”得到提高。第四,不同类型地区普遍选择创新发展路径。虽然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差异很大,但都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必有”和“必答”,创新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
问题和限制
1.现有的要素供给体系跟不上创新发展的要求
一是信息数据资源供给不足。在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的方方面面,数据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掌握和利用信息和大数据资源已经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但大部分省市信息化基础还比较薄弱,数据挖掘、管理和应用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创新发展的要求。第二,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产业融合的加快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出现,对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新兴领域人才的需求激增。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有效满足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国际化程度低。2015年,硅谷37%的人口出生在国外,而被调查省市的比例普遍不到1%。第三,资金短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虽然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比较充裕,但是在创新驱动下,新经济下的科技领域的创新主体大多具有资产轻、风险高的特点,这与银行审慎经营的原则相悖,贷款难以获得。笔者调查的湖南、贵州、重庆等地反映,当地风险投资市场仍不活跃,初期、前期和中期企业投资较少,难以形成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支持。一些实体的智能化改造也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
2.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第一,融资缺口大。从四川省中小微科技企业反映来看,得到金融机构融资支持的不到30%。第二,融资成本高。许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提高30%-50%。三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比例低。一般来说,发明专利权的授信额度不超过评估值的25%,实用新型专利权不超过15%,商标专用权不超过30%,最高贷款额度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期限一般为1年。第四,贷款期限短,不符合科技企业发展需要。在科技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一年以上)占比不到10%,许多中小科技企业不得不借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潜在风险。此外,许多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在提供科技服务和税收优惠方面存在不足、不切实际和使用不当等问题。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技术企业是创新体系中最具潜力和最活跃的部分,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是需要政策大力支持的对象。
3.仍然存在许多体制和体制限制
创新发展催生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竞相生成,创新速度明显加快。与之相伴的是,现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受到挑战,“先发展后管理”的路径难以实现。新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打破制度“紧缩诅咒”。比如3D打印产品在医疗、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应用面临阻力。医疗行业尚未明确3D打印医疗应用相关的医疗价格收费项目,3D打印也未列入医疗保险目录。相关医学认证周期长,手续复杂,各种规章制度限制了新事物的发展空。一些扶持政策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变化,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期发展作用有限。特别是企业所得税损失的赔偿期限为五年,但有些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比如集成电路投资超过1000亿,需要5-6年才能达到满产,而且大部分企业一般初期没有利润,很难享受政策优惠。
准确的政策
1.注重打破制度和制度障碍,提高创新要素和产品供应能力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围绕生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通用航空空、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加快探索实施负面清单或行业准入审管分离制度,推进政府和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消除制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不合理准入壁垒。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完善适应新商业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围绕重点领域,创新支撑方式,加快建立一批国家创新中心,努力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发展紧缺人才。比如将企业所得税损失的补偿期限从目前的5年延长到10年,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受益面,支持集成电路等长期重大战略项目的发展。
2.继续拓展创新领域,推进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调
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要求,积极拓展创新发展领域。要进一步突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方向,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在轻工业、纺织、煤炭、钢铁石化、农业和服务业等传统制造业中的引领和提升作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深度对接,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高端化转型,帮助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转化的衔接,增强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3.运用现代技术促进绿色发展,促进创新与绿色的深层联系
以发展绿色经济为突破口,着力解决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先进核电、高效光热光伏、大规模风电、高效储能和分布式能源,应用现代技术提高新能源产品经济性,大力提高高效节能设备技术和应用水平,做大做强节能服务业,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构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化的绿色产业体系牢固树立“青山绿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思维,以创新带动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为重点,通过产业扶贫将大发展、大生态和扶贫紧密结合,推动创新与绿色的深度对接。
4.积极推进创新国际化,提高开放创新水平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国际创新合作。第一,积极引进全球创新资源,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跨国公司和知名研究机构在中国设立R&D中心,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二是加快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打造双边特色产业合作区,引导龙头企业在海外设立合作园区,提升重点领域开放合作水平。第三,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支持建设一批国际合作中心,发展高水平的国际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海外研究中心和创新基地,构建全球R&D体系。
5.推广共享发展模式,让创新惠及更多群体
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和创新,营造人人都想创新、人人都能从创新中受益的氛围。结合新趋势、新特点,瞄准更多重点群体,精准突破体制瓶颈,及时推出包括“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在内的中小企业服务清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和深化改革的“加法”换取“双创新”的“乘法”。更加注重科技创业,破除制约成果转化的壁垒,支持地方政府探索科技成果所有制改革,提高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移的自主决策权,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潜力,拓展科研人员创业空,加强对脱产创业者、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辅导和技能培训,为创业者提供项目评估论证、法律法规咨询等个性化指导和咨询服务。
DOI:10 . 13561/j . CNKI . zggqgl . 2019 . 01 . 014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8225db0102vs79.html
1.《创新发展 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创新发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创新发展 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创新发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700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