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Fami通杂志公布了《真三国无双8:帝国》的最新情报,到《真三国无双8》为止登场的94名武将将在本作中参战,预...
辽国后期,国家走向了衰落,而东北的女真族不断强盛。1114年,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开始全面反辽。1125年,金国灭辽;1127年,金国又灭北宋。许多人认为辽国从此就消失了。实际上没有,契丹族在耶律大石的带领下西迁,在西域建立了强大的西辽。西辽对辽的继承,正如南宋对北宋的继承。
当时的内亚地区,基本上有两大势力。一是喀喇汗王朝,二是高昌回鹘。回鹘,是铁勒后裔,曾经在草原建立了强盛的回鹘汗国。唐朝后期,回鹘征服了西域。842年,回鹘汗国瓦解,大量回鹘人西迁到西域。他们在西域建立了新的政权,史称“高昌回鹘”或者“西州回鹘”。
西喀喇汗失败后,引起了中亚各国的震动。1141年,西亚强大的塞尔柱帝国苏丹桑贾尔集中了10多万的骑兵,渡过阿姆河,准备联合中亚的伊斯兰诸国向西辽发动进攻。而此时,西喀喇汗内部又发生了康人和葛逻禄人的内乱。这里的葛逻禄就是在第一次怛罗斯之战背叛唐朝的那支部落。
许多人说秦军是农民,事实上秦人尚武有过之而无不及!打仗不要军饷的部队战斗力都不能小视,马其顿方阵要是对战青铜时代的部队,就跟近代欧洲人对阵非洲酋长部队差不多。
首先我们来聊聊马其顿王国的马其顿方阵。
说起马其顿方阵,其最早应该源于公元前四世纪,是由当时马其顿王国腓力二世借助古希腊底比斯方阵原先基础之上经过改良而成,他的儿子也就是王位继承者亚历山大进一步利用和发展马其顿方阵,使其最终发展成为了系统完备且不可战胜的重装步兵作战方式。
不知道铁托,不知道俾斯麦,但你肯定听说过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是马其顿王国的第三任君主,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凭借着从父亲手上继承来的马其顿方阵硬是征服了将近半个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他灭了三个,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其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高加米拉战役,也就是亚历山大征服波斯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决战,亚历山大所率领的马其顿方阵大概也就五万多人,而当时波斯帝国金戈铁马的数量虽然没有某些历史作品中体现的百万之众,但至少是数倍于亚历山大的军队。
可遗憾的是,他们居然在亚历山大所率领的马其顿方阵面前束手无策,最终被成功碾压,而昔日强大的波斯帝国也被并入了马其顿王国的领土之中。
在拿下波斯帝国之后,亚历山大大帝下一步目标就是拿下远在东部的印度,实现他的南亚次大陆计划,之后进行更加广阔的征伐。
但在他的计划中并没有提及中国,可能是由于当时交通堵塞造成信息闭塞,就像当时秦始皇只知道华夏九洲和周围戎狄而不知道天外又是天的道理一样。
但很难保证,在亚历山大大帝征伐完北非和地中海沿岸的其他国家之后不会继续东征入侵当时的中国,可惜的是,亚历山大大帝因染病在远征途中溘然长逝,那时他才32岁,可谓是英年早逝。
而亚历山大大帝所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因为主人的突然病逝,在没有确立王位继承者的情况下最后出现内部矛盾,这个庞大的帝国才持续了十多年就被瓦解了,真可谓相当于秦始皇所建立的大秦帝国。
虽然亚历山大帝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但是亚历山大手中的马其顿方阵在那种冷兵器时代着实处于无敌状态,以至于让当时强大无比的波斯帝国都跪倒在压力山大的重装步兵之下。
我们来了解一下那曾叫欧洲人闻风丧胆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由几类兵种组成,以重装步兵为主,然后还有轻步兵,重骑兵,轻骑兵以及辅助兵组成。
所以我们能看到马其顿方阵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重装步兵,而且这种兵种占据整个方阵的数量达到八成以上,他们手持13~14英尺特质的长矛和圆盾,而这种长矛到后期甚至能达到20英尺以上,他们身着胫甲和有金属材质保护的衣物,所以能看出这些重装步兵们可谓是刀枪不入,别人拿什么和他打?
除了这些重装步兵,还有那些轻装步兵也手持长矛,但他们所持的长矛稍短,而他们手上拿的圆盾比重装步兵要大,就是为了起到保护那些因战术需要俯身半贴地士兵的作用,他们身上所着的装备很轻,机动性较强。
马其顿方阵除了步兵之外还有骑兵,骑兵又分为重装骑兵和轻装骑兵两种,马其顿方阵中的重装骑兵也手持长矛和圆盾,在战争准备阶段这些重装骑兵的矛都放在自己肩上扛着。
在战争冲锋阶段,这些重装骑兵们会用手上的长矛刺穿第一个敌人,但是他们不会在第一时间内把长矛从敌人的身体里拔出,而是继续用手中的剑进行战斗,然后再寻找机会找回自己的长矛。
轻骑兵的作用主要是投放武器,他们的武器是特质的标枪,在战争冲锋的时候又可以充当弓弩的作用,但是他们手上的标枪有限,所以只能进行战略性攻击,拔除敌方的火力点。
而马其顿方阵中的辅助兵其实就是类似于我们所讲的后勤部队,直白说来他们就是负责运送粮草的,能够保证马其顿方阵在行走或进军的途中有粮食和各种物资的供给,为其远征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他们身上几乎不着保护性装备,最多也是手持弓弩和投石器,他们所处的位置非常隐蔽,敌人几乎伤不到他们。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马其顿方阵到底是如何运转的:
马其顿军队组织十分严密,他们的编制和现代军队编制极其相似。
通常一个方阵由256个人组成,横向和纵向都是16个人,可以组成一个标准正方形,当时希腊人称之为辛塔格玛。
16个新塔格马组成一个小方阵,而由四个小方阵组成一个标准完整的大方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马其顿方阵,一个方阵大概可以达到16000多人。
在进军的过程中,前6排的重装步兵水平方向持长矛,对准前面,而后10排的重装步兵则斜方向手持长矛,可以实时应对来自侧面潜在的危险。
祖逖和刘琨少年时一起读书,两个人担任的职务又让他们能够轻松的获知当时国家正在发生的大事。所以这两位年轻人都喜欢“指点江山”,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俩人都认为西晋过不了多久就要天下大乱了,现在应该好好准备,到时候兄弟俩各自割据一方,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伟业。
正是因为这种理想,让当时的人觉得这两个疯子唯恐天下不乱,典型的想浑水摸鱼的人。这个评价很恶劣,但是两个人根本不在乎,唯一希望的就是将来割据一方不用挨在一起,这样两个人就不会成为仇敌。
不久后,西晋爆发“八王之乱”,西晋皇室互相攻杀,整个过程十分血腥。祖逖在这七年的“八王之乱”里面消声觅迹,等待机会。我们的主角刘琨则借助家里的背景,在“八王之乱”里面如鱼得水,王倒了七个,刘琨和他哥哥始终是香饽饽。
不论是哪个王掌控大局,刘琨都能够重新被重用。这件事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刘琨这个人很会来事,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里面如鱼得水。这位他后来孤身在乱世里面周旋,奠定了基础。一直到司马伦掌权,“八王之乱”总算是结束了,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乱世,300年铁血残阳才刚刚开始。
阿富汗人的制胜法宝:狙击战(图:不列颠图书馆委员会)
英军在阿富汗的失败,终结了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腹地的扩张脚步,让强盛时期的大英帝国尝到了苦头。“帝国的坟场”的诅咒,也从这一年开始。
英国人后来的确回来了,把喀布尔打了个底朝天挣回点面子,匆匆签署允许阿富汗保留对内主权的条约,拿了名义上的宗主国title后,很快撤离了阿富汗回到他们心爱的印度去了。
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为什么不彻底血债血偿,在这个老对手俄罗斯眼皮底下的地方树立威信呢?毕竟这是他们当初染指阿富汗的动机。
02
帝王心头肉,有刺又扎手
阿富汗位于亚洲的中心地带,连接着三大文明和重要的丝绸之路。它是亚洲文明交汇与沟通的重要关口,被视为“亚洲心脏”。
想要在亚洲成就霸业的帝王,从波斯到马其顿,从阿拉伯到蒙古,从莫卧儿到英国、俄罗斯等等,全都垂涎过这块土地。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可能,这不过是土方单方面意淫罢了,而近期,基因测序的结果也正式打破了该国的幻想。根据对其DNA测序的结果表明,土耳其人主要是古希腊人以及被古突厥人征服的安纳托利亚人的后代,根本不是突厥人后代,也就是说土耳其“认错祖宗”了!这一结果让土方非常愤怒,开始指责检测结果不准确,并号召民众抵制这家检测公司。
可科学就是科学,哪怕土耳其恼羞成怒也改变不了结果。不过也能理解土方的愤怒,毕竟从一开始,土方就坚信自己有“高贵”血统,并扛起突厥主义大旗上百年,如今却被证实并非突厥后代,突然被人说“你认错爹了”,换谁都受不了。而更尴尬的是,自己的“亲爹”希腊人却被当作多年的仇人,这种现实太具有颠覆性,难以接受也很正常。
罗马城和长安城的上述基本差别就已经反映出两者的差异,这种差异从小范围来说是两大城市设计理念、生活方式等的差异,从大的方面来说反映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
长安城与罗马城相比,从空中俯瞰的结果显然是长安城的城市规制整齐有序,罗马城的则相对杂乱,从表面来看似乎是两者设计理念的差异,从更深层次来看却是国家行政管理在起作用,整齐有序的长安城便于官员封闭集市,更便于来往官员监督图谋不轨之人。
一、罗马城和长安城的差异
1.整齐有序的长安城和错落有致的罗马城
长安城的整齐有序主要是指城市内的功能区划分比较明确,商业区集中在东西两市,宫殿区和朝廷办公区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内城,居住区毗邻东西两市却有明确的分界线。
从《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汉代长安城布局来看,长安城近似一个不规整的方形,皇室贵族的建筑占了城市的三分之二,而且分布比较集中;居民区和商业区占地面积较小,公共生活空间也比较小。
罗马城则与之不同,罗马城的建造几乎没有统一的规划,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凭借自己的喜好和国库丰裕程度予以建造。公元前8世纪左右,罗马城建造了城墙,共和国时期主要建造了广场,目的是扩大公共活动空间,帝国时期又建造了宫殿群和皇帝的行宫,之后又对城市的排水系统等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正是因为罗马城在建造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才导致罗马城功能分区很多,但并不集中,甚至相互交织。
2.隔离作用的长安城墙和逐渐搁置的罗马
城墙
长安城和罗马城都有一个共性,即修建了城墙,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防御。罗马城的城墙作用有一个变化过程,最初的罗马城墙主要是军事防御作用,这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对外扩张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帝国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疆域日益辽阔,罗马城市的城墙也日益失去其军事防御作用;帝国晚期,罗马城的城墙再次恢复了抵御蛮族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长安城的作用分为军事防御和身份标识作用。据记载长安城有十二座城门,每个方向有三座城门,不同城门的地位有所不同,举办大型活动所经过的城门也有规定。
长安城的城墙在建立之初就考虑到军事防御作用,主要应对的是匈奴人的入侵;同时,长安城以城墙作为分割首都与外省的界限,保持首都的神秘性。
此外,建造城墙可以防止心存不轨之人肆意进入皇城,因为官府会在每座城门入口处设置人员进行出入城登记或巡查,以保护皇城安全。
3.城市建筑材料的差异
罗马城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大理石,长安城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砖石和木质材料。有学者专门研究了汉代长安城的城门建筑材料,“汉长安城城门并未完全用砖修建,结构与后世砖城门不同……。”
从现存的汉代建筑物也可以看出,汉代的建筑物以木质材料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砖石材料,主要原因在于木质材料较容易得到,加工处理的方法也比砖石材料较容易。
罗马城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材料,典型的当属大理石。从现存的图拉真记功柱、罗马帝国时期建造的排水系统和壁画等都可以看到罗马城市建造所用的石质材料,罗马城用石质材料建造城市的原因在于石质材料坚硬无比,是力量的象征,能够永存于后世。
由此可见,长安城和罗马城采用不同材质的建筑材料仍旧由两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思想观念所决定。
长安城和罗马城不同的建筑材料也使它们各自保存的时间长度有所不同,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也产生了不同影响,例如罗马城保留了大量石质的排水系统,这是后世史学家可以通过实物研究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的排水系统。
二、罗马城和长安城存在差异的原因
1.城市设计理念存在差异
罗马城和长安城存在城市布局差异的一大原因是两大城市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汉代长安城的设计要经过风水测算,有方位讲究,取法天象,即将长安城的布局设计对应北斗星城,以此求得上天庇佑,实现政通人和和长治久安的愿望。
以汉代长安城的上林苑的建造为例,上林苑是汉代的皇家游猎之地,它的建造也以星象为基础,其中的昆明池对应着牛郎织女无法跨越的天河。
长安城的有些城墙因地理位置原因而被迫曲折,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设计工匠将城墙专门设计成曲折形象,以对应“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汉长安城的南城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城墙则曲折如“北斗”七星。
罗马城的设计则比较直接,没有如此多的思想观念上的讲究,罗马城中央有一个大广场,以大广场为中心向四周修建呈放射状的道路网络,居住区、商业区、宫殿区等沿着道路建立起来。
有些学者认为罗马城也像长安城那样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即可能受到地心说的影响。无论如何,罗马城和长安城的设计理念大为不同,长安城更讲究神的因素,罗马城则以实用为主,因为城市中心的大广场是罗马人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
2.社会需求的倾向不同影响城市构建
罗马城和长安城无论怎么设计最终都要落到需求这一点上,这也是罗马城和长安城城市布局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政治军事空间来说,罗马城和长安城都存在皇族居住的宫殿区和官员居住的行政区。
就居住和公共生活空间来说,罗马城和长安城都存在普通民众的居住区和公共生活空间,尤其是罗马城,莫里斯在《城市形态史》中指出:“在世俗生活方面,罗马城提供了大量的供市民生活和娱乐的空间……罗马城实际上承担着养活并娱乐罗马人的双重责任。”
就宗教祭祀和教育空间来看,罗马城和长安城都存在祭祀场所和教育场所,如罗马城的神庙建筑区,长安城的明堂、辟雍和太学等场所;就商业空间分布来看,罗马城和长安城都有专门的商业、手工业贸易地区。
在这些方面中,差异较大的是商业空间分布,这与罗马人和汉人的社会需求差异不同。罗马城的商业贸易区所占面积较大,而且分散在罗马城的各个地区,并不统一,而且市场种类很多,如家畜市场、蔬菜市场、利威亚市场和图拉真市场。
与此相反,长安城的商业贸易区分布比较集中,这是政府规划的结果,主要集中在东市和西市。有歧义的地方在于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长安)九市各自存在,为东市、南市、西市、北市、柳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和交通亭市组成。”
虽然关于汉代长安城到底有几个集市尚未有统一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集市都分布集中,且经受政府的严格管理,遵循着日出开市、日落闭市的规定。
总结
汉代长安城的建造考虑了很多因素,从最基本的地理选择,到必要的风水测算,同时遵循中轴思想,长安城的建造是一个复杂而耗费精力的事情;就长安城来说,从皇家宫殿的建造,到东西两市的设立,再到周边城墙的建造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罗马城的建造主要是以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城为基础,最重点的部分当属宗教祭祀区和公共生活区,围绕着城市中心的大广场向四面八方修建道路,正应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俗语。